文章
  • 文章
搜索

新闻资讯/NEWS

首页 >> 新闻资讯 >> 3月行业新闻
详细内容

3月行业新闻

01

海洋科研成果


北京时间 3 月 7 日凌晨,全球顶级学术期刊《细胞》以封面专辑的形式,发布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华大集团等共同主导的深渊生命科研成果。这是人类首次系统性地研究深渊生命,揭示了深渊生态系统的生命适应策略与资源潜能,拓展了人类对极端环境下生命过程的认知。相关研究构建了迄今最完整的深海原核微生物基因数据集,发现了钩虾适应深渊环境的分子机制,以及深渊鱼类突破高压生存禁区的适应性重塑和演化轨迹。


02

新一代海洋预警报平台启用


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打造的新一代海洋预警报业务平台于近日正式投入业务化运行,标志着我国海洋预警报能力迈上新台阶,将为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提供核心技术支撑。新平台深度融合数据集成与应急指挥功能,具备强大的综合应用能力,显著提升了海洋灾害数据的可视化效果,优化业务流程,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在全球海洋预警报领域的自主化、全球化、智能化、数字化、低碳化和精细化水平。通过这一平台,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能够更高效地应对海洋灾害,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新平台建设针对风暴潮、海浪、海啸、温盐流、海洋气候、海洋气象、极地及海冰、深海环境、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以及数据融合等业务需求,进行了定制化开发,能够实现海洋预警信息的高效发布、海洋灾害实时监测数据的可视化展示,以及预警信息多手段、多渠道反馈信息的整合与分析,保障预警预报业务流程的及时性和稳定性,为海洋灾害精准预警和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03

海洋科考任务


2 月 27 日至 3 月 25 日,“深海一号” 船携 “蛟龙” 号载人潜水器完成 2025 年技术升级后的首次装备试验任务。此次海试刷新了 “蛟龙” 号下潜频次新记录,在 10 天作业窗口期内共实施 14 个潜次,并创纪录完成 4 次 “一天两潜”,连续 9 次实现 “一拖二” 作业。同时充分验证了关键部件国产化升级可靠性,标志着 “蛟龙” 号载人潜水器节能减耗、重要零部件国产化替代取得重要进展。


1743994380618676.jpeg



04

海洋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正式发布


近日,海洋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发布。这标志着我国在海洋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将为海洋行业的智慧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据悉,“瀚海智语”是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三六零数字安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360智脑13B和DeepSeek- R170B大模型为基座成功开发的海洋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相比于通用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在海洋领域理论知识、专业术语和行业应用等方面的表现更为出色。

具体来看,该模型“智语精准”,是海洋领域首个业务化垂域大模型,具备高度专业化的AI能力,能够准确高效地完成本领域内容生成、知识问答、信息检索、政策分析、科普宣传等任务;在专业领域试题回答的第三方测试中,“瀚海智语”的成绩较司南榜单排名前三的开源通用大模型相比分别高7.15%、18.22%和25.30%。

该模型“学富瀚海”,具备全球内容最丰富的海洋专业中文知识。该模型基于增量式向量数据库技术构建了内容丰富的海洋领域专业知识库,其中包含精选专业图书、专业科技文献以及巨量的公告、标准和政策文件,词元总量超过18亿,为海洋领域形成了一笔宝贵的数字资产;数据库采用元数据加密技术,能够有力保证专业知识的信息安全。

同时,模型“安全易用”。“瀚海智语”大模型服务系统采用业界领先的风险检测模型内容安全框架搭建,具有成熟稳健、运行稳定、接入形式多样等优势,可为海洋科研、教育、业务和管理等用户提供价值正面、安全合规、灵活易用的专业AI服务。

目前,“瀚海智语”已在多家海洋业务机构、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试用。未来,研究团队将持续推动大模型技术向自然资源相关领域拓展,适时推出面向自然资源各行业的以中文内容为特色的专业大模型,进一步推动行业智慧化转型。

1743994380735807.jpeg


05

全球蓝碳计划中国区域获批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牵头并联合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海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合作申请的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中国区域蓝碳中心”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批准。该项目隶属于联合国“海洋十年”框架下的“全球海洋十年蓝碳计划”,该计划旨在构建从区域到全球的合作,共同推动蓝碳研究和数据共享,加强蓝碳科学的能力建设,并为政策决策者和社区提供科技支撑,以促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海洋可持续性。“中国区域蓝碳中心”是海洋三所牵头的首个“海洋十年”项目,由海洋三所研究员陈光程负责。近年来,海洋三所积极发挥科研优势和成果积淀,牵头编制多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规划与标准,支撑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的科学实施,并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交流。目前,海洋三所与国际组织合作,已举办了多届蓝碳国际论坛,并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周边国家长期开展蓝碳领域的合作研究。


06

“无痕科考”守护净土


近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在全站区组织开展生活废弃物清理活动。

清理活动中,全体队员分工协作,依照既定区域展开清理工作。活动结束后,所有废弃物均经过分类回收并妥善管理,待考察船抵达后运回国内处理。

南极是地球上最为纯净的大陆。研究表明,南极地区遗落的塑料、金属等废弃物在极端环境下能够长期存在,甚至会借助风雪、洋流传播至更远区域,对极地生物及全球海洋生态带来潜在影响。《南极条约》及其《环境保护议定书》针对在南极开展的所有活动均作出了严格规定,要求各国在科考过程中尽量减少人为干预,并对所有废弃物实施有效管理。中国南极考察40年来,始终坚持环境优先。从第一代考察队员到如今的新一代极地工作者,环保理念早已深深融入考察活动的方方面面。为践行“绿色科考”理念,中山站坚持“谁产生、谁回收、谁负责”的原则,确保所有废弃物均得到妥善处理,并定期在全站区组织开展生活废弃物清理活动,不在南极遗留任何废弃物。

1743994380688182.jpeg



*以上图片来源网络